2019年9月9日,老北京泥塑兔儿爷第五代传承人张忠强展示专门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设计的兔爷。本版摄影/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
兔儿爷是北京中秋节传统物件儿。过去,人们在圆月之夜摆兔儿爷祈福,玩具匮乏的年代,兔儿爷也是孩子们的玩具。
兔儿爷曾经历兴衰波折,险些绝迹,如今正逐渐重回大众视线。老人寻回儿时记忆里的兔儿爷,年轻人也爱上这一传统文化。
胡同里长大的张忠强有一手捏泥巴的好手艺,沙土里挖出胶泥,照着平时常见的小鸡小鸭、自行车、大钟表一捏,有模有样,在玩具匮乏的年代,张忠强成了杨寿寺街闻名的“孩子王”。后来,他磨了父亲一年讨要了两块钱买到一本《芥子园画传》,购置了颜料,泥捏的小物件儿上色换新颜,张忠强靠着这捏泥的手艺换来了零花钱。
但作为传承人,他考虑的远不止这些,除了制作,他要寻找到一个真正能把兔儿爷文化内核传承下去的人。从学手艺的徒弟们中间他还没有找到,有点失落,却也能理解,“这是一个枯燥而且需要耐心的事儿,也不是一份挣得了大钱的事业。”连从小看着自己拿捏把玩兔儿爷的女儿,也对做兔儿爷毫无兴趣,大学毕业后,进入了一家国企上班。